襄城县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9镇7乡,448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1万亩,总人口86.21万,常住人口67.24万,城镇化率34.73%。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2014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1.7亿元,增长1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19.6%;消费品零售额59.9亿元,增长1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1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3元,增长12%。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整体经济发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襄城主要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历史文化悠久。襄城县春秋时期称“氾城”,后因周襄王避难居此,故名襄城。秦统一六国后设襄城县,至今已有2200余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朝时全国八大书院之一的紫云书院,始建于唐武德年间的“中州第一禅林”乾明寺,道教圣地柏宁岗五岳庙,春秋时期留下的古城墙、瓮城,以及文庙、奎壁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古迹、文物保护点100余处;其中襄城文庙、古城墙、乾明寺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襄城县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南距煤城平顶山20公里,北距古都许昌4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东距内陆特区漯河45公里。孟平、平禹铁路贯穿境内,311国道和329、238、103三条省道交汇于县城,许平南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三是物产资源丰富。襄城县是全省53个资源富县之一,已探明煤炭储量20.5亿吨,是平煤集团的主要煤田。有首山、紫云山、令武山、孟良山(原名高阳山)、焦赞山(原名仙翁山)等大小山脉9座,有北汝河、颍河和14条季节性河流,是许昌市区的重要水源地。盛产小麦、大豆、玉米、红薯、烟叶、蔬菜等多种农作物。尤其是烟叶种植历史悠久,驰名中外,1958年,被毛泽东主席赞誉为“烟叶王国”,是中国烟草文化之乡和中国烟草文化研究基地。
四是产业特色鲜明。建有2个省级产业园区。城南煤焦化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目前国内产业链条最长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被命名为河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宝钢、中国电力投资总公司、中国石化、平煤集团等大型企业先后入驻园区;其中年产3600吨高纯硅烷气项目,技术世界领先,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城北产业集聚区培育了新能源、装备制造、服装制鞋及卫生用品等主导特色产业,被确定为第一批省级产业集聚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汉能控股集团投资50亿元,在产业集聚区开工建设河南襄城600兆瓦建筑一体化薄膜太阳能幕墙制造基地项目,产业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两个产业园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3.3亿元,利税67.6亿元。
五是环境宜居宜业。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商、亲商、安商、富商氛围浓厚,经济发展环境宽松优良。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管理精细规范;城区亮化工程成效明显,城市夜景灯光闪烁、流光溢彩,魅力璀璨,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和省级卫生城。各项社会事业统筹推进,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是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县、国家科技进步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并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
贯彻执行中、省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拟订全市教育**与发展的有关规定、办法,并监督实施。
崇阳县人民政府网站专注于为你提供最新要闻、政务要闻、国务院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政务服务等
石峰区辖辖5个街道,15个行政村,33个社区居委会,拥有田心高科园、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区两大国家级工业园区。总面积91.3平方公里,总人口23.7万。
-
巴里坤县政府的主要职责,协助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处理日常工作及全县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有关事务;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协助县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抓好政策指导、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