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强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设8镇3乡和1个省级工业园区,553个行政村,40万人,94万亩耕地,县域面积892平方公里。枣强古称棘津,因枣木强盛而得名,西汉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武帝始置枣强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枣强,古称棘津,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商末宰相比干曾在该县大营一带为官;西汉巨儒董仲舒出生于枣强,并在此攻读、传道,雕于明代的董子石像至今犹存。枣强县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刘志坚、郭鲁都曾在枣强战斗过。长篇小说《平原枪声》描述的就是枣强县肖张镇一带的抗日故事。历史、文化的力量塑造了枣强人淳朴、厚实之风范,热情、诚恳之性格。斗转星移,几度沧桑,改革开放的春风揭开了枣强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这里的人民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竭力追求着、创造着……
一是董子故里。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是枣强县王常乡人,位于王常乡后旧县村的董仲舒石像,至今保存完好,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二是革命老区。老一辈革命家宋任穷、刘志坚、郭鲁都曾在枣强战斗过。长篇小说《平原枪声》,描写的就是枣强人民抗击日寇的生动故事。三是“道德高地”。涌现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双百”人物林秀贞、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范党育、全国道德模范王文忠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
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在枣强设有县城、大营两个车站。大广高速穿境而过,在枣强境内设有一个服务区(衡水湖服务区)和肖张、枣强两个出口。正在施工的邯黄铁路,也在枣强设有车站。新开通的大广高速,从根本上将枣强融入了京、津、济、石 “两小时经济圈”。
皮毛业,始于殷商,兴于明清,盛于当代,有3000多年的历史。世界80%的兔皮加工、国内80%的裘皮服装、70%的裘皮服饰、60%的裘皮半成品全部来自枣强。现有加工摊点近万家,产值达百亿,产品涵盖七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享有“世界皮草看中国、中国皮草数大营”的盛誉。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大营为中心,辐射周边5市县、500多个村庄的方圆近百里的经济圈。枣强县被中国皮革协会评为“中国皮草科学发展示范基地”。中国大营国际皮草交易中心、中国大营裘皮城年交易额超过50亿元人民币,交易中心被中国商业联合会授予“中国裘皮制品及辅料第一市”。玻璃钢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是全国最先引进玻璃钢生产工艺的县份之一。拥有玻璃钢加工企业及摊点600余家,年产量22万吨,约占全国年产量的十分之一,被中国玻璃钢协会评为“全国玻璃钢基地县”。机械制造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产品包括输送机械、燃气调压器等9大类200多个品种,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近3万人,是全国重要的输送机械和调压器生产基地。
枣强属大陆季风气候,为温暖带半湿润区。人均耕地2.76亩,基本以粮棉、林果、畜牧种养为主。目前,在全县初步形成了粮棉种植、设施蔬菜、林果种植、特种养殖四大板块,粮食总产量35.2万吨,核桃、甘薯、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规模养殖场达到65个。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1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全国首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获得批准,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县城总人口达到10万人,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13.5平方公里。位于县城的玻璃钢工业园区,是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62平方公里,入区企业94家,主营业收入达到35亿元。大营镇区人口达到5万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平方公里。大营皮毛工业区入区企业达到206家,年营业收入50亿元。
2012年,全县新建续建亿元以上项目43个,列入省、市重点项目8个,总投资183.2亿元。其中,大营国际裘皮新城项目进展顺利,完成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恒润非稳态管道、河北省复合材料研究院、河北纳森空调工程有限公司新上环保型制冷空调设备及配套产品项目,开工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欧意电器、河北敬众锂电源科技有限公司磷酸铁锂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今年5月份将投入生产。
近年来,先后谋划了20多项民生工程,总投资达到30亿元。大力实施了集中连片供水,解决了全县20万人的人饮安全问题,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大力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放养老保险金3100万元,4.7万人在全市率先受益。目前,三中迁建、县医院迁建、汽车站迁建、集中供热供气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工程正在积极推进。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重点优抚等专项资金发放到位,企业改制、安全生产、节能减排、食品安全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
北京骑士联盟马业有限公司下辖三家马场:第一家位于丰台马场位于丰台区王佐镇,距南宫地热博览园只有2公里。第二家是位于东五环姚家园路机场二高速附近的东坝马场。第三家...
-
-
-
中国黄山网站是黄山市党委政府通过网络发布政务信息、提供在线服务、促进公众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