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寻乌、定南,东连五华、兴宁,南接东源,西临和平。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81.31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8.03万人,有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34.1万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9年的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黑色花岗岩(世界五大名石之一)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年流量达27万吨。全县生态良好,2014年,龙川县林业用地面积23.25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达72%,活立木蓄积量达671.91万立方米。水力资源充足,县内河流主要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力资源26.8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10.8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全省第二大水电站)装机容量20万千瓦。
县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誉,现有“越王井”、“越王庙”、学宫等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附近还有塔西合溪温泉、涧洞三叠瀑布及七峰山旅游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观。北部有风光秀丽的青山湖(枫树坝水库)、万有山生态旅游度假村、梅子山矿泉水山庄度假村。中部有广东七大名山之一的霍山,属省级森林公园、国家3A级旅游区,其洞幽峰奇、百态千姿,以独特的“丹霞地貌”闻名遐迩。素有“朝在罗浮暮在霍”美誉。
纵贯我国南北九省的京九铁路与贯穿广东省东西的广梅汕铁路在县城老隆交汇并设立大型编组站、粮食储备站、机务段、通信段,是岭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河(源)梅(州)高速在县境内设有三个互通立交出口。国道205线、省道1920线一、二等级公路贯穿全境。全县315个村实现村村通公路。县城东江两岸防灾减灾工程、县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已成为美丽的风景线,县城绿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
2014年,全县国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6.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5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8.58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54.9亿元,增长6.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214元(按常住人口计算)。
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9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和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14亿元,工业增加值28.27亿元,分别增长21.0%和23.4%,其中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45.7%,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5%,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6.77亿元,增长19.2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强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两个主题,坚持从我县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7.05亿元,增长3.7%。其中:种植业产值18.99亿元,增长2.3%,林业产值7.4亿元,增长10.5%,牧业产值8.33亿元,增长1.0%,渔业产值1.35亿元,增长1.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98亿元,增长9.9%。
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全县完成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14.91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7.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0%和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0.14亿元,工业增加值28.27亿元,分别增长21.0%和23.4%。其中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8.8亿元,增长45.7%,占全县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6.5%。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6.77亿元,增长19.28%。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超额完成重点项目投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大企业落户和大项目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工程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狠抓施工项目的投资进度。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54亿元,增长16.3 %。其中:建安工程完成57.37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9.05亿元。工业投资完成30.82亿元,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79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4.3%。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49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0.8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7.23亿元。
全县通车里程2818.4公里,公路密度91.46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941万吨,货物周转量为84997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305万人,旅客周转量为37622万人/公里。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91亿元。固定电话用户9.4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9.98万户, 国际互联网用户5.04万户。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7亿元,增长17.6%。从行业来看,批发业14.25亿元,零售业60.49亿元,住宿和餐饮业6.01亿元,其中零售业实现了17.6%的高增长。城乡集市贸易成交活跃,成交额达11.15亿元,增长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2.0。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343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60万美元,内联资金合同金额80292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联资金34282万美元。完成外贸出口总额2.2亿美元, 进口总额0.8亿美元。
强化财税管理,严格依法治税,努力增收节支,全年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本级财政收入完成5.44亿元,增长23.0%。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8.56亿元,增长23.7%。
进一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促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经济相结合,大力开展科技普及、示范、推广、咨询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1239人,拥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2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38人,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
全县有小学57所,在校学生59931人;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46345人。高考再创佳绩。大专以上入围4852人,其中本科1607人(其中第一批重点本科323人,第二批本科A线660人,B线624人),第三批专科3245人(其中A线1283人,B线1962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有艺术团2个,电视差转台1个,电视覆盖率96.8%,有线电视终端用户8.42万户,其中县城4.41万户。
全县户籍总人口98.03万人,总户数268950户。其中男性49.94万人,女性48.09万人,非农人口14.97万人,常住人口72.17万人,人口密度为315人/平方公里。全县(公安)出生人口16061人,人口出生率为13.74‰;死亡2534人,死亡率为5.0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3‰。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保健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共有卫生机构34个,病床位2703个,卫生技术人员2925人,其中执业医师668人。
2014年,全县登记失业率为2.19%。
全体居民可支配收入11822.7元,同比增长11.1%,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917.8元,增长10.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730.4元,增长12.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2296元,增长20%。
全年完成治理项目30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投资2000万元。
全县拥有福利敬老院23所,收养455人;参加养老保险6.3万人,参加工伤险4.82万人,医疗险4.87万人,失业险4.47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3万人,参加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86.33万人。
全年共发生各类事故72宗,比去年下降16%;死亡9人,比去年减少2人;受伤93人,比去年增加2人。其中,道路交通事故72宗,死亡9人,受伤93人,直接经济损失9.77万元。
-
海南省海洋环保协会于2009年3月成立,致力于海洋环保事业,平台专业为你发布最新协会动态、政策法规、精彩视频、环保百科等信息。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
-
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是成立于2012年10月22日的公募基金会,成立以来专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