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阿克苏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西北边缘,天山南麓,阿克苏河冲积扇上。北靠温宿县,南邻阿瓦提县,西与乌什、柯坪两县相毗连,东与新和、沙雅两县接壤,东南部伸入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的洛浦、策勒两县交界。地理坐标为北纬39°30′~41°27′,东经79°39′~82°01′。阿克苏市城区坐落在多浪河畔,位于北纬40°10′,东经80°16′。东北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直线距离666千米,公路里程1 010千米。地处乌鲁木齐与喀什之间,扼南、北疆交通要道,为南疆重镇。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行署、阿克苏军分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师部等党政军机关均驻市内,为阿克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塔里木河上游,因水得名,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古为秦汉之际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阿克苏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7.59平方公里。市辖 4乡2镇1场、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62.8万人,由维、汉、回、哈等30个民族组成。
历史沿革
阿克苏市历史悠久。“阿克苏”系维吾尔语。“阿克”意白色,“苏”水也。古代为西域姑墨国旧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始定是名,原为道名,清光绪年间置县时,道名随之沿为县名,称阿克苏县。民国2年(1913) ,温宿本府改为阿克苏县。民国17年(1928),阿克苏道改为阿克苏行政区,阿克苏县受其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8年5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阿克苏县与温宿县合并为阿克苏县,1962年10月又恢复温宿县,阿克苏县依旧存在。1978年阿克苏县受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3年9月,撤县建市(县级)。
行政区划
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克苏县,设立阿克苏市(县级市)。以原阿克苏县的行政区域及温宿县境内阿克苏地区红旗坡农场和实验林场的五、六队为阿克苏市的行政区域。1984年5月7日,召开阿克苏市首届人民代表大会,成立阿克苏市人民政府,完成撤县设市工作,阿克苏市仍隶属阿克苏地区行政公署管辖。1983年8月至1984年6月,阿克苏市区仍沿袭原阿克苏镇区划。1984年1月9日县良种场更名为阿克苏市良种繁育场(简称市良种场)。1984年5月,阿克苏市在政社分开中,按照1社(人民公社)1乡的原则建立乡人民政府,市属农村共设7个乡、128个村民委员会(简称村委会,由公社大队改设)、526个村民小组(自然村,由公社生产小队改设)。1984年7月18日起,撤销阿克苏镇,将原镇属的街道办事处升格为乡科级,直接受市政府管辖。1989年12月29日,经阿克苏地区行署批准,阿音柯乡更名为阿依库勒乡。1998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阿依库勒乡改为阿依库勒镇。1989年12月29日,原哈拉塔改译为喀拉塔勒。1996年,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撤乡改镇,并成立喀拉塔勒镇人民政府,下辖28个行政村、101个村民小组。2005年5月20日,经自治区民政厅批准,原托喀依乡移交兵团农一师管理。2010年底,下辖4乡2镇1场,122个村民小组。
街道办事处下设居民委员会 (简称居委会),其中兰干街道办事处下设居委会5个;英巴扎街道办事处下设居委会3个;红桥街道办事处下设居委会4个;新城街道办事处下设居委会4个;2000年初,成立南城街道办事处,辖下6个居委会;2012年初,成立柯柯牙街道办事处,辖下6个居委会;2014年11月,成立多浪街道办事处,辖下4个居委会。
经济发展
阿克苏市2010年至2013年四年来,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79.61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43.8亿元(现价,下同),年均增长21.7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2010年的8.1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5.04亿元,年均增长22.66%;固定资产投资由2010年的45.02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亿元,年均增长38.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0年的34.6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5.21亿元,年均增长16.82%;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2010年的14709元增长到2013年的21840元,年均增长14.0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7253元增长到2013年的11837.71元,年均增长17.74%。
阿克苏市工业经济增加值由2010年的13.7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6.38亿元,绝对额四年累计净增一倍,年均增速保持29%以上的较高增长态势,增速分别为:17.2%、37.42%、41.19%和22.1%。
全市重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0.46亿元,同比增长64%;轻工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5.22亿元,同比下降7%。全市规模以上35家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3.28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91%,同比增长43%。
阿克苏市政收入由2010年的122607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193625万元,年均增长14.48%。年均增长率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区间,平均每年阿克苏市财政收入对全地区贡献率在20%左右,收入总量均在阿克苏地区第一方阵前列。
阿克苏市财政支出由2010年的193436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319491万元,年均增长16.29%。2010年至2013年财政支出累计完成95.39亿元。
农业发展
阿克苏市设施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每年平均以1500亩以上的速度增长,累计建设发展设施农业面积5000亩,截止2013年底,全市设施农业总面积已达3.51万亩。阿克苏市在稳定林果业总面积62.16万亩的基础上,挂果面积由2010年的40.51万亩增加到2013年的57万亩,总产果品由24.08万吨增加至37.71万吨,其中:红枣挂果面积由18.14万亩、产量3.43万吨增加到31.05万亩、11.59万吨;核桃由12.21万亩、1.29万吨增加到15.29万亩、1.98万吨;苹果由3.87万亩、8.46万吨增加到4.27万亩、10.22万吨;香梨由5.44万亩、9.09万吨增加到5.81万亩、12.95万吨。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由2010年的2869.85元增加到2013年的5655元,林果收入由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6%增加到47.8%。林果业经过四年的发展,林果农民人均纯收益增加2倍,林果业增收效益显著。
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
2010至2013年,阿克苏市坚持以财政优先保障民生,四年来投入民生资金43.46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0%以上。完成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6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双语”幼儿园、寄宿制学校、抗震加固等工程。进一步推广学前两年“双语”教育,学前“双语”入园率达到81.9%,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9%,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101.48%,15周岁人口中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8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4.8%。全市千人人均卫技人员、病床数分别达到1.29人、4.15张。连续多年人口自然增长保持平稳态势,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启动“两后生”整建制教育培训、就业工作,累计招录“两后生”学员1449名,累计新增就业人数2632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28万人、失业保险3.84万人、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3.6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8%,建成5个乡镇卫生院、47个农村标准化卫生所,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每月按标准全部发放到位。累计发放定期抚恤补助金1614人次1279.48万元。投入了18.9万元对14座散葬烈士墓进行修缮。共接收城乡退役士兵230名,全市有五保人员313人,集中供养187名。累计流浪救助238 人,救助资金40余万元。先后救助救灾累计人数12.38万人次,救助资金1168万元。
2013年末,阿克苏市共有正式在职在编教职工 4456人,其中幼儿园教职工217人,小学教职工2253人,初中教职工 1565人,高中教职工421人。阿克苏市城区有通高中4所,新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阿克苏市高级中学。
四年来阿克苏市共争取到由国家免费发放的“村村通”直播卫星设备18339套。于2013年9月全部安装调试完毕,并交付使用。
四年来阿克苏市四乡二镇一场共举办了乡村百日文体活动1602场次,村队参与活动率达到100%,参与人数达到3万余人(次),观众人数达35万人(次),连续四年阿克苏市被评为阿克苏地区乡村百日文体活动先进县市,连续三年被自治区评为自治区乡村百日文体活动先进县市。
四年来阿克苏市参加新农合人数为444702人。各类医疗机构306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乡镇(场)卫生院9 个,村卫生室122个,民营医院14个,诊所、医务室、门诊部150个,开放病床1745张,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4.15张。
阿克苏市2013年末,已实现农村供水管网覆盖的有122个行政村。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供水管网覆盖率为83%,农村自来水入户达29620户,入户率达85%。自来水受益人口约为16.59万人。累计投入资金15.92亿元建成居富民房15650户。
宣城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是市政府办公室管理的副县级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公益一类,承担市区(含市开发区)工程建设项目、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出让等各类公共资源交...
-
-
湖北省服装商会于2009年元正式成立,专注于为湖北本土服装品牌提供推广服务,以及搭建省内服装创业平台,同时挖掘湖北服装潜力和整合资源等。
-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