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位于贵州高原北部,地处大娄山南麓,乌江北岸。全县总面积1864平方公里,辖15镇、132个村(居),总人口50万。先后荣获“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县”、“中国茶文化之乡”等荣誉称号。近年来,湄潭县坚持 “四大战略”,建设 “遵义客厅”,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2014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5.65亿元,增长1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9亿元,增长86%;50万元以上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04.06亿元,增长2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6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9.04亿元,增长27.8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89亿元,增长25.0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3076元、9152元,分别增长9.7%、12.6%;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实现102.5亿元、62亿元,分别增长20.8%、38%。小康社会实现程度88.8%。湄潭区位条件优越,发展潜力巨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优势:
湄潭县城距新蒲新区仅40余公里、贵阳200余公里、重庆300余公里,三处车程分别为30、120和150分钟。杭瑞高速、326国道、204省道及在建的道安高速交汇于湄潭,已规划建设6个下匝口。其中,途经7省19市41县(市、区),全长3404.1公里的杭瑞高速和途经7省20市50县(市、区),全长3052公里的道安高速,涵盖了沿线50公里范围内的国土17万平方公里、人口3850万,GDP总量1.1万亿元,由此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特别是去年10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准、规划建设的攀昭黔铁路自西南向东北横穿湄潭,占地17.1亩、总投资1790万元的沿江渡港口(位于石莲镇,距县城约63公里)竣工投用,年旅客吞吐量近67万人次的遵义机场建设规模逐步扩大,机场至湄潭轻轨纳入市“十三五规划”,湄潭的海陆空立体式通道网络正加速形成,立体交通区位优势全市仅有、全省少有。
湄潭是久负盛名的“茶城、酒乡、烟县、粮仓”,荣获“全国优质烤烟基地县”、“中国名茶之乡”、“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有生态茶园50余万亩,2014年实现茶业收入45.2亿元,综合产值位列贵州第一、全国第二。中国名茶“湄潭翠芽”先后48次荣获国家级金奖,“遵义红”红茶香醇华夏,“湄窖酒”曾获莱比锡国际博览会金奖,是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中华”、“熊猫”牌香烟优质原料基地,“茅贡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米”,连续5届获国家十大优质稻米博览会金奖,2014年获全国稻米产业“状元米”称号。
湄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60.8%,空气质量为优、国标一级,在186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2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36条,其中湄江、桃花江两条较大河流在县城交汇。县城区最高海拨1114米,平均海拨在930—970米之间,年均降水量为1121毫米,年平均气温14.9摄氏度。素有“云贵小江南” 之美誉,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县”、“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省级生态示范县”。
自1987年湄潭成为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以来,湄潭人民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在20余年的时间里总结出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两增两减三在村”等重要经验,被中央列入1号文件推广运用。湄潭2014年再次成为第二批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具体承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试验任务,经营性集体建设土地将试点入市,在全省88个县(区、市)中,仅湄潭获此殊荣。2015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拟对部分土地法律条款授权33个县暂停实施,湄潭位列其中,这意味着农村改革即将取得突破性进展,拥有的政策优势无可比拟。
湄潭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红军、文军、茶军等“三军”文化汇集于此。红军长征时期,罗炳辉将军率领红九军团在此播下革命火种;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最后选定湄潭办学七年之久,竺可桢、苏步青、李政道等52位两院院士在此办教、求学、生活,“求是精神”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茶城儿女; 1939年9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刘淦芝博士出任湄潭中央实验茶场首任场长,1940年5月农学院首批学生抵湄,浙大、中央实验茶场与当地人民患难与共,大批学者、专家云集湄潭,给湄潭带来了发展茶叶及相关产业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浙大校友在湄潭来回穿梭,带动全国各地的客商引来先进文化,相互融合,提升了湄潭的文化包容度。
修水,中国修水,修水县政府,修水县委县政府,修水县政府网站,修水网,修水网站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主要发布行业培训、评估标准、专业研究、国际交流、资格考试、行业动态等。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是重庆市网上教研科研平台,其宗旨是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
-
-